权威天生就存在暗示的力量,但权威需要假借一个头衔或者标识。当一个人拥有了一个头衔,你对他的话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,当你听马云、巴菲特、比尔?盖茨或者美国总统奥巴马等具有强大头衔的人说话时,大多数人自然就产生了一种依从心态。所以,他们说任何话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很容易听进去。同样的话,如果通过普通大众的嘴说出来,影响力就会打折扣。
权威很容易让普通人停止独立思考,进入顺从状态,比如在微博上,某些名人的一句话,让很多人转发、赞同,并无任何思考。
关于头衔方面,下面是一个最具讽刺意义的实验。
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?B?西奥迪尼曾提到另外两位心理学家(道格拉斯?彼得斯和斯蒂芬?塞西)做过的一个更换头衔来发表学术论文的实验,结果非常有趣。他们把过去一年到一年半中发表的12篇著名大学的作者所写的论文收集起来,同时修改了作者的名字,并把工作单位修改成非著名组织,然后把这些文章以手稿形式重新投递给发表过这些文章的期刊。其中有9篇文章没有被期刊认出,进入评审程序,最具讽刺意义的是,其中的8篇被评审认为不合格,被退稿,而当这些文章的作者是著名大学学者时,这些文章都被期刊接受并发表出去。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头衔的重要性。
《网站运营之人性、策略与实战》中提出,在实践中如何体现和运营头衔呢?为什么第三方评价显得很重要?为什么艾瑞、易观等互联网咨询服务公司发布的报告会引起网站的重视、关注,甚至争议,因为网站都希望被赋予一个头衔:要么是中国最大的某某网站,要么是用户数最多的网站,要么是点播次数最多的网站等。
为什么以前这么多网站重视Alexa排名(很多网站“刷”流量让它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),除了说明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,看到竞争对手的现状之外,还因为什么呢?
很显然,这些头衔对于网站用户产生权威暗示:对于老用户,让他们看到不仅仅是他自己,还有其他人也在用这个网站,说明这个网站好,选择没有错,以后继续用这个网站。对于新用户而言,现在做视频、做音乐的网站这么多,我选择哪个网站呢?选择最大、最热闹、最权威的吧,这有利于在心理上引导新人变成网站的用户。当然,这个招数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,有些网站虽然有权威、有头衔,但是用户体验并不一定好,也会流失用户。同时,用户进入一个网站的来源是多方面的,上面提及的仅仅是一个方面。
对于刚刚创业的网站,不太可能一开始就被赋予权威的头衔,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?如果自己没有权威,就借用权威的力量。
比如有些做医疗的网站,可以充分借用行业专家的头衔,不用太多专家,有几位重要的专家就可能让网站变得权威,让人可信;任何行业的网站都可以借用专家的名义来帮助网站;网站可以帮助专家免费宣传,使专家获得更多收入的机会,同时也通过专家提升自己的权威地位。
如果没有专家资源,创业者可以从多方面考虑获得更多的权威暗示,比如说曾在著名的公司工作过也是一个好的借势。为什么初创的互联网企业Quora网站一直受到关注,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借势就是:它是由“世界第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”的前员工创建(查理?切沃(CharlieCheever)和亚当?安捷罗(AdamD'Angelo)),这对它引进权威人士,获得用户、投资人和媒体关注有很好的帮助。尽一切可能把与自身相关的权威暗示挖掘出来,有利于早期创业的企业获得更多认同。
很多创业者跟媒体人士非常靠近,好处是通过在专业或权威的媒体上做访谈,通过媒体的权威来提升网站的权威暗示,绝对不仅仅是知名度,也是一种借势。
这也是很多创业网站都喜欢展示媒体报道的缘故。以前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都喜欢登上“红腓鱼(RedHerring)”的百强榜,因为“红腓鱼”是一家全球知名媒体,关注全球高科技成长性企业,关注最具潜力的私营未上市企业,能够登上它在亚洲百强榜或者全球百强榜名单,意味着被初步得到承认,意味着未来融资的机会增大,在业界的影响力上升。
很多企业登上“红腓鱼”百强榜之后,都喜欢在页面上添加一个标志:被“红腓鱼”杂志评为某某年度亚洲最有潜力的100强企业之一。
除了网站整体头衔之外,在具体的运营细节中,也需要充分利用头衔的威力,尽可能把专家、名人的相关信息放到具体的产品运营中。例如,在做电子商务网站运营时,可以充分挖掘名人头衔相关性;专门做奢侈品牌的电子商务网站,可运用名人策略,让网站突出显示这个包或者衣服被某些知名人物购买过。这对于很多粉丝来说,具有强烈的权威暗示作用。
节选自《网站运营之人性、策略与实战》一书。本栏目文章属于原创作品,如若转载,请标明本文出处的链接地址。